发表时间:2015-07-27
居住在恩施山区的土家人一向以热情好客著称。他们不仅世世代代传承着本民族待人真心诚意、热情有佳的美德,还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融为一体,发扬光大。长期以来,他们与苗、汉、侗、回各族人民友好相处,礼尚往来,亲密无间。对莅临的客人,过往的商人,不论其贫富贵贱,都以礼相待,热情备至。
“ 邑中风气,乡村厚于城市,过客不裹粮,投宿寻饭无不应者。入山愈深,其俗愈厚。”客至则系畅开酒坛泡之以为敬,盖以酒连糟贮坛,饮时泡以沸汤,插简其中,主宾递吸之也。食肉肘至膝以上全而献之,谓之脚宝,特以奉尊客……酒以碗酌,非此不为敬。”恩施土家人这种豪放大度、热情真挚、省己待客的情怀沿袭至今,越是边远地区,其风愈盛,情愈浓。
土家人热情好客,一是表现在迎来送往方面。家里凡有客人到来,主人便立即出门迎接,并连声招呼:“稀客、稀客!”随即将客人迎进堂屋赐坐,装烟,倒茶,忙个不停。当客人道明来意,办毕事务,提出告辞时,主人便竭力挽留,一定要吃了饭再走,天晚了还留其住宿。不论是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,还是借东西的街坊邻居,乃至素昧平生的有求之人,概莫能外。
在待客上土家人真诚大方,倾其所有,将家中好吃好喝的全搬上席面,招待客人。酒席宴上,非要让客人食饱饮足不可,否则,不足为诚意。在旧社会,有的人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来招待客人,便跑到邻居街坊去借把面条、豆皮或几个鸡蛋来煮给客人吃饱后再走,其情谊可谓感人至深。解放后,生活条件一天天好起来,热情好客的劲更足、情更浓。当客人离去时,主人一定要送至院外,并热情称道:“您慢些走,慢些走!”客人则连称:“多谢,多谢!”待客人远去,主人才予返回,可见其诚意之至。
人热情好客还表现在助人为乐,甘于施舍方面。特别是那些不很富裕的土家人,他们常以“穷大方”自喻。即便是对讨米要饭的叫花子,也从不轻视怠慢。记得那是解放前夕,还是孩提时代的我,常见有叫花子挨家挨户乞讨,所到人家,无不伸手相助,或以饭菜、粑粑,或以米、面主食等相赐,让其满意而去。现如今,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、哪家孩子得了重病或受了灾害,乡里乡亲都倾其所有,竭力相助,帮其渡过难关。
土家人热情好客、乐于助人的精神,也体现在婚、丧、嫁、娶等红白喜事方面。土家人办喜事,往往需要很多人帮忙,邻里乡亲们只要主人家有请,都会有求必应,热情相助。特别是白事,亲戚朋友、邻里乡亲只要知道消息,都会主动请缨,自觉帮忙。或跳水煮饭,或打盘抹桌,或当“八仙”扶柩上山等等,十分热情主动。若是哪家老父老母久病去世,只要听到“送行”的爆竹一响,乡亲们都会赶来为老人“送行”。年轻人、小辈子还要给老人磕头、烧香,直系亲属更是昼夜相伴,守在灵堂;亲朋、邻里,凡有能力者都会自觉帮孝家料理后事,直至送亡人上山入土为安,孝家安排酒宴酬谢后方才散去。
家、苗族山寨,不论谁家,凡办红白喜庆之事,亲、友、戚、族都要送上礼金及各种物品登门祝贺或表示哀悼。红事——尤其是嫁娶之喜,嫡亲嫡戚除要送上厚重礼金外,还要送上各种礼品,大至铺笼帐盖、金银首饰,小到雨伞、鞋袜,还要带上子女去陪十弟兄或十姊妹,一闹就是两三天。白事,死者的姑娘女婿、后族人家在亡人上山的头天晚上(大夜)除送礼金外,还要送去吹锣鼓及旗锣鼓伞、粮食、猪肉、“转盘”(各种糕点)等,丰厚热闹、体面大方。送葬后,当客人和帮忙的人离去时,孝家要给打吹锣鼓和帮忙的人“打发”红包,宾朋们在辞行的锣鼓声中道别而去。
人的热情好客,还体现在酒席桌上。凡贵客到来,必有酒席款待。酒宴上,充分体现了尊重老人、孝敬长辈的美德。客人中长者必请至上席就座,次者坐下席,主人和小辈只能坐两侧,侧面也有上下之分。斟酒也要从上席的长者开始,依次进行。土家汉子饮酒豪爽大度,过去常常以碗饮之,不醉不休。席面上的菜肴也很讲究,他们虽有“怪酒不怪菜”之说,但主人往往要倾其所有,将家里最好的菜肴奉上桌面,花样数量越多越好。在旧社会或经济匮乏的年代,想方设法都要弄个“十大碗”或“四盘八碗”之类。如今盛世,菜肴丰盛,席面上多是十几二 个菜。
开放三十余年来,土家人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范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。他们不仅为客人打造了优美舒适的环境,如雄伟壮观的大峡谷、古色古香的土司城、玲珑雅致的梭步垭石林、安闲幽静的亲水走廊等令人流连忘返的去处,也给客人们准备了丰盛的物质和精神食粮,如原汁原味的女儿会、原生态优美动听的山民歌和摆手舞、肉莲响,以及闻名遐迩的恩施板党、玉露茶、土家火腿、土家掉渣烧饼等等,期待客人们来品尝。